自兒子2個月大開始, 我們每天都於睡前為他說故事。 這個習慣一直維持至今,直至某天, 剛懂步行的兒子自行走到書櫃面前拿出那本他喜愛的書本,並將書本交給我們,作為父母的我們,當時真的很開心, 因為我們的心思及堅持真的沒有白費!

在朋友介紹下, 認識了書伴我行基金會, 繼而參加了兒童啟蒙老師訓練工作坊,真的很感謝丈夫一同參與。在工作坊內,我們有機會更深入了解親子共讀的重要性。真的很感謝參與的家長及導師的寶貴分享。

記得在第一節的工作坊完結時,收到書伴我行基金會 給我們的繪本 – <<團圓>> – 是我們的功課,就是用這本書回家與兒子朗讀,將工作坊所學的應用出來!看到導師精采的朗讀,我真的希望我孩子的投入感會因為我的朗讀技巧改善了而增加。

第一次接過<<團圓>> 這繪本,圖畫真的很漂亮,自行閱讀一遍,內容十分感人, 但我的兒子只有14個月大,我想他應該未有能力感受故事全部內容,所以,我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,為兒子朗讀。

首先,我把他抱入懷中,坐在床上,然後我將繪本遞給他。他意識到這是一本新書,十分興奮,便把手指指住封面的男主角,說:「Dad-Dad (這是他對爸爸的稱呼) 」看到他有如此反應,我覺得既得意又奇怪,因為兒子一眼就看得出那位是爸爸,即使我丈夫跟繪本的男主角有很大分別呢! 之後,我指向母親,他又說:「 Ma-Ma」。 我再指著睡在中間的女孩並告訴兒子,這是個BB,以便他了解。當我跟兒子介紹繪本的書名是<<團圓>> 時,他將手指指向BMAB 的金色圓形貼紙並對著我說:「 Moon」,真的很有趣!而剛巧,在中國人社會中,月滿跟團圓有著密切的關係呢!

然後,我讓兒子把繪本打開。由於兒子還小,在朗讀時,我只着重繪本中的圖畫,例如,我會為他介紹中國人以紅色作為喜慶的顏色,又會問他紅色的燈籠在那兒?讓他指指鴨子、小狗、小女孩在那?等。記得有一頁是關於爸爸剪髮的情節,因為兒子亦有剪髮經驗,於是,我將一張被圍在他的頸上,令他回想當天他到理髮店裡剪髮的情景,就跟圖畫中所看到的一樣了。

到了搓湯圓的一頁,我又捉住兒子的小手搓呀搓,我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枚硬幣放進我們的‘湯圓’裡。在過程中,我讓他知道搓湯圓是怎樣的一回事,硬幣又是什麼等。基本上,在整個朗讀的過程,我一直都是專注地叫兒子看圖畫,然後,以我們的經歷去令他明白圖畫的內容,我們豉勵他指出熟悉的東西,如汽球、煙火、帽子等,亦會觀察他是否投入,例如,我們家中過年時有貼揮春及福字的習慣,我會看看兒子能否在圖畫中找回相關的物品等,這都是將圖畫及生活作出連繫。至於一些未曾接觸過的事件,例如舞龍,我會簡單介紹舞龍是要用很多人一起參與的活動,而且,有時高有時低,才能將龍形態活現出來。我將兒子舉高放下,令他投入於舞龍這一環節裡,亦希望加深他對舞龍的印象。

到最後,爸爸要離開的時候而小女孩掏出一枚硬幣送給他的一幕。我立時將硬幣取出,交給我的兒子,著令他抓緊。透過這個硬幣的出現,我相信我兒子已經知道硬幣是什麼了。

對我和丈夫來說,孩子能認得多少字、能讀多少書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親子共讀,讓一家人享受有質素的溫馨時間。

Angel , 兒童啟蒙老師社區訓練計劃參加者( 社會福利署九龍城綜合家庭服務中心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