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丟掉了過往的「限制性思想」,我發現在「給姪女講故事」這件事上,自己的心打開了,不再像以往般把事情看得那麼沉重:擔心選書對不對,看這本書有沒有用,而改以「開心、好玩」作為目標。在互動的過程中,往往帶來意外收穫──就是即興地創作了很多好玩的玩意。這個月來,印象較深刻的有以下三個:
一、看三浦太郎的《小小國王》時,即興為書中角色舉辦盛大婚宴
故事講述小小國王獨自住在大城堡裏,他有一張大餐桌,每天都有很多好吃的食物,可是他一個人根本吃不完;他又有一張大床,可只有他一人睡在上面,很是孤單……有一天,他和高個子的公主結了婚,之後還生了十個寶寶。自此,他的城堡變得十分熱鬧,孩子在城堡裏玩捉迷藏,全家坐在餐桌旁,快樂地把食物吃光;睡覺時全家人排排睡,不再孤單……
姪女對於書中那張長長的桌子,以及上面的食物很感興趣(見photo 1),會逐一細看。由於她愛玩家家酒 (即是廣東話的煮飯仔),我突然靈機一觸,說:「妹妹,不如我們也來做一桌子美味的食物,好嗎?」她頓時雙眼放光,愛看公主故事的她,隨即想到:「那不如做好後,我們為小小國王和高個子公主舉辦婚禮吧!」就這樣,我們用玩具食物、泥膠、塑膠鑽石、彩色紙等,做了滿桌佳餚(見photo 2)。我們還吹了兩個氣球,在上面畫上眼、耳、口、鼻和頭髮,小的是小小國王,大的是高高公主(見photo 3)。一場盛大的婚宴就在我家舉行了。
二、看英格.莫爾的《吃六頓晚餐的貓》時,進行角色扮演
故事講述一隻名叫席德的黑貓,牠同時住在亞里斯多德街一號、二號、三號、四號、五號、六號,有六個不同的主人,扮演六種不同的個性,吃六頓晚餐,喜歡人家搔牠不同的部位。然而,由於六個主人不相往來,他們一直以為席德是屬於他們個人的貓。一天,席德感冒了,牠共看了六次醫生,吃了六次藥。由於看的是同一個醫生,因而東窗事發。為了能繼續吃六頓晚餐,牠搬到畢達哥拉斯街的一號、二號、三號、四號、五號、六號居住,這六個主人彼此相互往來,一開始便知道席德是一隻吃六頓晚餐的貓,他們一點也不介意……
姪女很喜歡這個故事,每講到六個主人搔席德不同部位時,都會要求和我輪流扮演席德及六個主人,搔身體不同的部位,往往玩到哈哈大笑。我們還會扮演亞里斯多德街和畢達哥拉斯街的主人,如:先扮演亞里斯多德街其中兩個主人,兩人面對面,假裝開門外出,擦肩而過,互不理睬;接着扮演畢達哥拉斯街的兩個主人,即興進行對話,如:
姪女:「姨姨,早晨啊!」
我 :「早晨啊,明明!你去哪裏?」
姪女:「我去釣魚啊!」
我 :「是嗎?那玩得開心點!對了,你今天看到席德了嗎?」
姪女:「看到了,牠在那邊捉蝴蝶呢!」
我 :「哦!不知道今晚讓牠吃甚麼好呢?」
姪女:「如果我釣到大魚,今晚會煮魚給牠吃!」
我 :「那我今晚煮雞肉給牠吃好了!」
由於大家自由決定要扮演的角色,亦自由對答,所以每次玩內容也不同,挺有趣的!
三、看Eric Litwin的 Pete the Cat:I Love My White Shoes時,我們開心唱歌。
故事講述一隻名叫Pete the Cat的貓,穿着簇新的白鞋走在街上,邊走邊唱:I love my white shoes, I love my white shoes…突然,牠踩在一堆草莓上,鞋子變成了紅色。可牠一點也不介意,邊走邊唱:I love my red shoes, I love my red shoes…哎吔,這次牠踩到了一堆藍莓,鞋子變成了藍色。可牠一點也不介意,邊走邊唱:I love my blue shoes, I love my blue shoes…
記得工作坊上,Percie曾告訴我們,可在Youtube上找英文故事,所以我上去找到了本書作者Eric Litwin親身為孩子講這個故事的錄像,而且還邊唱歌邊講故事呢!
我仿照作者Eric Litwin的方法,跟姪女講故事,有時更會改用姪女熟悉的旋律唱書中的歌,很好玩啊!(見photo 4)這樣講了數次後,姪女也開始自行為歌詞譜上新曲,哈哈,雖然有時候不知道她在唱甚麼,但見她樂在其中,那已經夠了。
在這裏,衷心謝謝「書伴我行」舉辦這麼有意義的工作坊,也謝謝導師Perice的分享和啟發,還有謝謝葵涌社會福利署的何Sir和一同參加工作坊的同學,讓我看到講故事的真義,並感受到當中的樂趣。我想,在以講故事為主的同時,我會抱着開放的心,順着靈感和姪女的興趣,適量地加入各種遊戲,令講故事和聽故事變得更有趣、更好玩、更具創意!我覺得,自己已不介意姪女會從中學到甚麼,也不再介意這對她的未來有甚麼幫助,因為,在這個當下,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都滿足了、開心了,這已經很好了!
Water, 兒童啟蒙老師訓練計劃參加者(社會福利署西葵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