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一年多前,我參加了大兒子學校與「書伴我(香港)行基金會」協辦兩節的 “兒童啟蒙老師訓練工作坊"。 自此,我體會到「親子共讀」確實是一項有著無盡變化及精彩的活動。 我與兒子閱讀一本圖書,可以是我給他們讀,也可以請兒子讀 ,近來又轉變為哥哥給弟弟讀。 我們也可以只看圖畫,然後一起討論。 現在,孩子甚至有興趣認識繪本的作者、插畫者及翻譯。 大家會一起討論周佩穎翻譯過的書,也喜歡找找宮西達也著作的繪本等。 這樣增加了互動,也令我們十分享受「親子共讀」。

近日在公共圖書館內看見一位媽媽及一位爺爺,他們分別為兒子和孫子讀圖書,但所謂的「讀」,其實要小孩認字。 家長們打開圖書不是說故事,而是不停給孩子唸圖書中的生字,又或者考考孩子的認字能力。 他們的對話內容就只有家長問,孩子答。 這樣的情況,不到兩分鐘,兩位小孩各自急忙逃離現場。 實在令我想起,以往的我也是這樣的家長。 小兒子剛五歲,在他半歲開始,我就以認字閃咭給他認字 (當時很多家長都認為這方法十分有效),每次我舉起咭紙,小兒子就逃得遠遠。 此外,我都用上很多方法,就是提不起小兒子對認字的興趣。  日子久了,我都放棄了。

直至實踐了「親子共讀」,小兒子在半年間已由一個不肯認字的小孩,到有興趣認讀單字,他也會主動問我一些不懂的字,隨後他更挑戰自己去認讀句子。  我驚訝地問小兒子為何他可以唸出句子的所有字? 他就自豪的回答我:「是妳讀故事給我聽的時候,我記得的。」  至於大兒子,近日竟然跟我說:「媽媽,原來中文字是很有趣的。」

我很欣慰兒子對文字的興趣,也推動我不斷發掘「親子共讀」的樂趣。

 

Yammie Chan ,兒童啟蒙老師訓練計劃參加者(陳瑞祺喇沙小學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